在明永乐十一年十一月,蒙古瓦剌部的首领马哈木对明王朝容许阿鲁台来朝贡一事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于是,他就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来到了克鲁伦河,表面上是宣称要进攻阿鲁台,实际上却是企图侵犯明王朝的边境。马哈木的行动表面上看来是在报复,实际上却是对明朝权威的公然挑战。
对此,明成祖朱棣深感愤怒。在永乐十二年三月,他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亲自带领五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意图北伐瓦剌,开启了他第二次的蒙古征程。在这次战役中,朱棣的军队成功地在忽兰忽失温一带迎敌,重创了对方,击败了超过三万的瓦剌士兵,歼灭敌军数千,最终迫使马哈木及其余部队狼狈逃回北方。见胜利在望,朱棣果断下令班师回朝,安然回到了京城。
展开剩余61%然而,当朱棣回到京城后,皇太子朱高炽却因为迎接迟到犯下了失误。这本就令朱棣心中对这个太子不太满意的他,随即勃然大怒,但他认为直接向太子发火并不适当,毕竟迎驾稍迟也只是个小失误。于是,朱棣将怒气发泄在了负责辅佐的东宫大臣身上,像黄淮这样的官员便因此遭到了逮捕,关进了监狱,唯有杨士奇在这场波及中得以暂时免责。
不久后,朱棣召见杨士奇,询问有关太子的事宜。杨士奇立刻俯身跪拜,恭敬地表示:“皇太子对陛下的孝敬一如既往,出现迎接的失误完全是我们这些大臣的过错,与太子无关。”听后,朱棣心情逐渐平复。可是,朝廷中许多人对杨士奇逃过一劫这件事心存不满,纷纷上奏认为杨士奇应当与黄淮等东宫官员一起入狱,单独宽恕杨士奇显然是不公。对此,朱棣感到不妥,最终决定将杨士奇逮捕入狱,但不久后又将他释放,而黄淮等人则在监狱中等待了整整十年之久,直到朱高炽即位为仁宗皇帝后,方才得到释放。
“明年,帝北征。士奇仍辅太子居守。汉王谮太子益急。帝还,以迎驾缓,尽征东宫官黄淮等下狱。士奇后至,宥之。召问太子事。士奇顿首言:“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皆臣等罪。”帝意解。行在诸臣交章劾士奇不当独宥,遂下锦衣卫狱,寻释之。”《明史?列传三十六》
说到杨士奇,朱棣将他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后,给予了他翰林学士的职务,同时保留了他原有的官职。但到了永乐十八年,因杨士奇再次辅导太子朱高炽失职而被逮捕入狱,再次面临危机,然而和上次的情况相似,他很快又被释放出来,重回官场。
发布于:天津市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